语文知识:词类
实词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早晨、中午、星期天、中秋、刚才、现在、将来、过去、从前、明年、
昨天、国庆节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邮局、附近、周围、门口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底下、当中(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
想——想想 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学习—学习学习
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2.动词“是”
-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作谓语。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等。
-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3.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例如:
•
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 ‖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
•
李光有在吗?(错)‖李光在吗?/李光在不在?(对)
•
李老师有教过你吗?(错)‖李老师教过你吗?/李老师曾经教过你吗?(对)
•
有受伤吗?(错)‖受伤没有?(对)
4.助动词
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词。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
5.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花里胡哨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不能再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雪白”、“血红”。还有加重叠词尾的形容词“黑乎乎、黑压压、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
单音节:AA式(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红—红红(的)慢—慢慢(的))
双音节:AABB式(老实——老老实实 整齐——整整齐齐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马虎—马里马虎 胡涂—胡里胡涂 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词前表示程度适中,兼带有爱称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儿的脸”。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应看作动词。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例如“一个”、“五本”、“两次”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组合,文言格式或习惯用法中,数词才直接修饰名词。例如“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千山万水”“三心两意”等。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必须拿原来的数目做基数,不能拿增减后的数目做基数。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
•
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例如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
- 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1)有专用的,如: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块、片、只、架、枝、艘、幅、座、句、段、篇、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
(2)有借用的,如:
借用名词:一尾鱼、一杯水、一盒饼、一枝笔、一碗饭、一线希望、一道闪电、一轮满月、一眼磨、一车货、一肚子气、一桌酒席、一箱衣服、一处风景、一笔交易、一床被子。
借用动词:一发炮弹、一挑水、一包东西、一捆柴、一封信、一捧米、一挂鞭炮、一抹斜阳、一弯新月。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也有专用和借用两类。
专用的动量词: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回、阵、顿、下、遭、番。
借用的动量词:往往借用名词来表示动作的量。如:看一眼,踢一脚,砍一刀,开一枪,抽一鞭子。
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例如:
架次: 计算飞机架数次数的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飞机飞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计算人数和次数的总和。
吨公里:是陆运的吨数、公里数的计算单位。三吨货物运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吨公里。
吨海里:是计算海运(水运)货物的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同吨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钟时间内,水在河床里流过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钟时间内流过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词。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上述两者。例如:
①
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
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从来、总是、始终、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
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它与副词的区别在于:副词只作状语,而形容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定语和谓语。如:
·
特别--格外
特别鲜艳
格外鲜艳(状语)
特别快车 (定语)
这事情很特别 (谓语)
可以看出“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特别快车 (定语)
这事情很特别 (谓语)
可以看出“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
偶然--偶尔
偶然碰到
偶尔碰到(状语)
偶然事件 (定语)
事情的发生也很偶然 (谓语)
可以看出“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偶然事件 (定语)
事情的发生也很偶然 (谓语)
可以看出“偶然”是形容词,“偶尔”是副词。
又如:
①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②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说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净水
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
[在阅览室]看书 (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 (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 (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 (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 (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 (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 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
②他在家里.(动词)
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
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
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它们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 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
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1. 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着了。 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来了。 ④喂!现在开会了。
⑤嗯!我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
1. 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 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例如: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
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 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
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咝、嗞、叮当、当啷啷、叮呤呤呤等。
兼类词
兼类词是兼具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的词。词的兼类现象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兼类居多。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兼属动词和名词:决定 建议 代表 领导 工作 通知 总结 指示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 困难 道德 矛盾 麻烦 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 丰富 明白 深入 明确 深入 讲究
兼属动词和介词:在 给 比 用 向 朝 到 跟 叫 管 通过 为了
例如:
讲究 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动词)
新房布置得很讲究。(形容词)
领导 政府派来的检查组是领导“反腐倡廉”的。(动词)
经理正同几位中层领导谈话。(名词)
决定 他决定找一个隐蔽地方,吃上一顿再说。(动词)
这些因素绝不会影响他的决定。(名词)
通过 我们系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中期筛选。(动词)
通过这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介词)
兼类词是兼具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的词。词的兼类现象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兼类居多。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兼属动词和名词:决定 建议 代表 领导 工作 通知 总结 指示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 困难 道德 矛盾 麻烦 科学
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 丰富 明白 深入 明确 深入 讲究
兼属动词和介词:在 给 比 用 向 朝 到 跟 叫 管 通过 为了
例如:
讲究 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动词)
新房布置得很讲究。(形容词)
领导 政府派来的检查组是领导“反腐倡廉”的。(动词)
经理正同几位中层领导谈话。(名词)
决定 他决定找一个隐蔽地方,吃上一顿再说。(动词)
这些因素绝不会影响他的决定。(名词)
通过 我们系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中期筛选。(动词)
通过这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介词)
代表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他代表我们发言。(动词)
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这个方法很科学。(形容词)
热 今天很热。(形容词)
你热一下饭。(动词)
科学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这个方法很科学。(形容词)
热 今天很热。(形容词)
你热一下饭。(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
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例如:
(1) 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 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 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5.两和二
A、个位数在一般量词前用“两”。如:两本书、两倍、一年零两个月。多位
数中的个位数用“二”。如:二十二、一百零二次。
B、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二”都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前只用“二”。如:两升(二升) 两丈(二丈) 两斤(二斤) 二两(酒)。
新兴的度量衡单位大都用“两”。如:两吨 两公里 两英尺。
C、“十”前用“二”,“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如:二十 二百二十块(两百二十块) 两千元(二千元) 两亿。
D、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半”前用“两”。如:第二,二哥,二月,零点二,二分之一,两半。注意区分:“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次世界大战”;“二儿子”与“两个儿子”。
另外,“两”还可以表示不定数目(限于二至九),相当于“几”。如:过两天再说(=过几天再说),我说两句(=我说几句)。注意区分“两”和“俩”。“俩”是“两个”的合音。如:俩人(=两个人) 俩馒头(=两个馒头) 兄弟俩(=兄弟两个)。
(1) 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 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 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5.两和二
A、个位数在一般量词前用“两”。如:两本书、两倍、一年零两个月。多位
数中的个位数用“二”。如:二十二、一百零二次。
B、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二”都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前只用“二”。如:两升(二升) 两丈(二丈) 两斤(二斤) 二两(酒)。
新兴的度量衡单位大都用“两”。如:两吨 两公里 两英尺。
C、“十”前用“二”,“百”前一般用“二”,“千、万、亿”前多用“两”。如:二十 二百二十块(两百二十块) 两千元(二千元) 两亿。
D、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半”前用“两”。如:第二,二哥,二月,零点二,二分之一,两半。注意区分:“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次世界大战”;“二儿子”与“两个儿子”。
另外,“两”还可以表示不定数目(限于二至九),相当于“几”。如:过两天再说(=过几天再说),我说两句(=我说几句)。注意区分“两”和“俩”。“俩”是“两个”的合音。如:俩人(=两个人) 俩馒头(=两个馒头) 兄弟俩(=兄弟两个)。
6.“一”的活用
A、“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如:一人一本,一个萝卜一个坑。
B、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如: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 (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C、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如:
一学就会 (快)
心一凉,鼻一酸 (突然)
他把眼一瞪 (突然)
A、“一...一”,前面的“一”是“每一”的意思。如:一人一本,一个萝卜一个坑。
B、用在名词性词语前,有“同一”或“满”的意思。如:
他们各干各的,不一条心。(同一)
他走出了一身汗。(满)
一房子人。 (满)
一肚子阴谋诡计。(满)
C、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快”或“突然发生”。如:
一学就会 (快)
心一凉,鼻一酸 (突然)
他把眼一瞪 (突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