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标点符号
一、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用法简表
名称 符号 用法说明 举例
句号① 。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 !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逗号 ,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 、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② ;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冒号 :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③ “ ”
‘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括号④ ( )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破折号 ──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⑤ …… 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表示沉默。
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
欧阳平:……
3.用于表语言中断。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4.用于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用于表明语意未尽。 “可恶!然而……。”四叔说。
6.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连接号⑥ —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 《 》
〈 〉 用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
图画名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专名号⑦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 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附注:①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②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③直行文稿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④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⑤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⑥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⑦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三、标点符号的位置
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四直行文稿与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不同。
1 句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2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3 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4 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
注意事项
顿号
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 他三十六七岁
• 距这里二三里
•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 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组
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如:
• 中小学生 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 工农兵 调查研究
•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德育”等得缩略,应用顿号。)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 ……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有逗号。
•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
•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8.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 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 八月的大街上摆满了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葡萄啊……
•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9.同一层次的并列,前几个之间点顿号,后两个之间一般用“和”,顺序不能变。如:
• A、B、C和D 这里有桃树、梨树和杏树。
10.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如:
• 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11.并列的短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
• 我们班里不光有“赖宁”,有“雷锋”,还有“张海迪”呢!
• 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2.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13.为了强调、突出,即使可用顿号,也应改用逗号,(通过延长停顿来突出强调)
• 祖国啊,您伟大,富强!
• “伟大”“富强”之间本可用顿号,但为了突出、强调,则应改为逗号。
逗号
1、可以用在独立语后。如: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
2、可以用在部分关联词语后。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
• 如果你不喜欢,那么,我就把它送给别人了。
• 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3、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如:
• 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4、有些并列的宾语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如:
• 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5、句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他们和别的成分隔开。如:
• 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 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分号
1、在分号与分号之间至少有一个逗号。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如:
•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在某些转折复句“但”前边可用分号。
•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
• 我心里暗笑他们;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 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讽雪的预兆。
(如果是复句形式充当句子的宾语,而宾语前头又用了冒号,那么分句内部也可用分号)
3、句中已用句号,就不再用分号。如:
• 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冒号
1、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例如:
• 记者在北京一些小学采访,不少老师反映:这一两年,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反映出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低,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冒号所管的内容为“这……等问题”,没管到句末,且只做主语,所以应将“等”改为“的”。)
• ……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 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晓红上了高中。”
2、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例:
• 当学术委员宣布:张毅同志获得博士学位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因停顿较短和不能管到句末,故将冒号去掉)
•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3、转述的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变化)
•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4、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后一般用逗号)如:
•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如:
• 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 “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 “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如”之前不能用冒号。
7、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如:
•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冒号前后没有提示被提示的关系,应将冒号去掉。)
破折号
1、破折号前的标点,如果是句号或逗号,可不用。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则保留。如:
• 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锋式的人物——心中只想着他人的好人。
•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2、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破折号之前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 破折号与“是”“有”等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3、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破折号中表示注释的的用法容易和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相混淆,可从两个角度区别:
• 一是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如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如“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 二是凡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用冒号表示总说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否则句子表意不完整。
问号
1、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 这是临比赛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 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2、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 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3、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 他家住哪里,我不知道。
•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4、反问句连用必须都有问号。
括号
1、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句内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一部分词语的括号,句外括号是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括号内是词语不用点号,是句子不用句末点号(若是问号、感叹号可保留);如要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后。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括号内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句号等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加几处句末点号;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
例1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解释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句内括号)
例2、各国人民间的和平万岁!(长时间的鼓掌)打倒战争挑拨者!(全场起立。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转为欢呼。)
2、括号里还有括号时,外面用小括号,中间用方括号。
3、朗读时,括号内的内容可不读,以便更为连贯。
4、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破折号的作用比括号更为广泛。
省略号
表语言中断。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1、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2、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
3、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4、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
5、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引号
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例如:
• 我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例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3、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例如:
• 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4、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 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书名号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书名号的用法有三种情况:
• 书名在前,篇名在后。例如:《后汉书•列女传》
• 书名在前,类名在中,篇名在后。例如:《诗经•魏风•伐檀》
• 书名内又有书名。例如:《读〈雷雨〉有感》
3、如果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本身的名称,不应用书名号,不属于原书原篇的,不能用书名号。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叹号、问号不能用在句子成分之间,其语气停顿相当于句号。如:
我呀,还得再活上一阵子呀!
2、省略号不能和“等”同用。
3、书名号容易忽视。如:资本论不是很长吗?你不也要读吗?
4、破折号与省略号的区别:
破折号表声音延长,省略号表说话断断续续。如:“我……不行……了,请……你……”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用点号。
5、复指成分之间不能用逗号或顿号,如果用只能用破折号。如: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引号同点号的综合运用
1.直引,即直接引用原文,引文结束时点号应在引号之内。例:
• 局长说:“老高,你们的目的看来是要建个新车间。”
2.夹引,即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引文结束时不需要停顿,那么其后不用任何点号。例:
• 大家不会忘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名句吧。
二是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例: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如果引文中还要套着引文,则依据其是直引还是夹引来判断。
•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先生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双重引用均为直引,故句末句号应放在单引号和双引号之前)
4.“XX说”的前后如果有直接引语,则直接引语得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 “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 “你对我说的,我一点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签在哪儿。”
5.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要放在引号之内。
•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 来水看见艾艾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啦?”
括号、引号、点号的综合运用
如果引文后需要注明出处,属直引的在引文后面用括号注明;属夹引的,点号在引号外时,要把点号移至括号后,如果引号后无点号时,在引文后面用括号注明,不加点号。属直引的的注释末尾可保留点号,括号外不再加点号;属夹引的注释末尾不保留点号,但问号、叹号可保留,括号外仍不能用点号。括号内若内容复杂,可按一般情况标点。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 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刘勰语)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